苏州市吴江区位于江苏省最南端。东邻上海市青浦区,南连浙江省嘉兴、湖州市,西濒太湖,北与苏州市的吴中区、昆山市相接壤。后梁开平三年(909)设吴江县。元元贞二年(1296),吴江县升为中州。明洪武二年(1369)吴江由州改为县。清雍正四年(1726),吴江县分为吴江、震泽两县。民国元年(1912)吴江、震泽两县合并为吴江县。民国38年(1949)5月5日,吴江县全境解放。1992年5月4日,吴江撤县设市,召开吴江市成立大会。2012年10月29日上午,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在吴江人民剧院召开吴江撤市设区大会,苏州市吴江区成立。
吴江县建立后,成为一个独立的县级行政单位。两宋时期(960~1279),按照朝廷颁布的千丈架阁法,吴江县衙设置收贮文书档案的架阁库,负责档案文卷的晾晒、修缮和档案的查阅利用。元代,吴江县衙继续沿用宋代的架阁库制度,并施行借以揭发和纠正政务活动中各种弊端的照刷、磨勘文卷制度,检查官府文卷有无稽迟、失措、遗漏、规避、埋没、违枉等情况。明朝(1368~1644),吴江县衙继续沿用架阁库制度,并建立黄册制度。清顺治元年(1644)起,吴江县衙继续沿用架阁库和黄册制度。民国16年(1927)起,江苏省政府先后制定颁布《县政府保存档案规则》《关于各县行政卷宗务须划一的训令》《公务员交代条例细则》《江苏省各县整理档案办法》等规章制度。在这些规章的指导下,吴江县政府(行政公署、临时行政委员会)机关落实档案制度和档案管理规范。民国26年11月18日,日军侵占吴江县城。在战争环境下,吴江县政府机关档案室和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被撤,档案改由各机关秘书兼管。伪吴江县政府机关则成立专门的管卷室。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机关接收日伪军的档案。吴江县政府机关中也逐步恢复战前所设置的档案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配备专职的管卷员或收发管卷员。吴江解放时,国民党军队紧急溃逃,没有时间销毁档案,使得一批档案保存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吴江县委员会、吴江县人民政府对全县档案事业的建设十分重视。“文化大革命”初期,吴江档案事业的发展停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吴江档案事业迎来了春天。在中共吴江区(市、县)委员会和吴江区(市、县)人民政府关心下,吴江区(市、县)的国家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和基层单位综合档案室的硬、软件建设不断发展,档案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加强。档案事业的核心使命是公共服务。吴江区(市)档案局在构造服务型政府和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积极规范行业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型,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发挥着档案部门的作用。
一
1959年6月1日,经中共吴江县委员会、吴江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吴江县档案馆成立,是县直属科学文化事业机构。这是吴江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的档案事业管理机构。是年起,实行党政档案工作统一管理体制,吴江县档案馆既是党委的机构,又是政府机构。1981年3月9日,吴江县档案局成立。1983年8月,吴江县档案馆与吴江县档案局合署办公。1984年2月16日,吴江县档案局列为政府的工作部门,仍与吴江县档案馆合署办公。1990年8月,吴江县地方志编纂职能划入吴江县档案馆。1996年12月25日,吴江市档案局与吴江市档案馆合并,保留“吴江市档案局”牌子,为中共吴江市委员会、吴江市人民政府直属正局(科)级事业单位,行使全市档案事业行政管理职能。2001年9月24日,吴江市党政机构改革,明确吴江市档案局为中共吴江市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正局(科)级建制,继续行使行政管理职能。12月29日,中共吴江市委办公室发文,明确吴江市档案局的主要职能为: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监督《档案法》的实施,组织档案执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对全市档案工作实行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制定全市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检查、监督、协调市镇两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业务工作,推行实施档案工作标准、规范;统一管理市镇两级机关、团体和撤销单位的重要档案资料,做好档案的接收、征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征集散存在社会上的重要档案资料,征集有关珍贵档案;保守党和国家秘密,维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开展档案资料的编研工作,采取编纂史料、举办展览等各种形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吴江年鉴》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对馆藏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负责全市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组织实施,对各种不同载体档案的保管、保护进行规范和技术指导;组织、指导、检查全市地方志编修工作;制订全市档案队伍建设计划,组织档案专业教育和档案干部的培训,负责全市档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组织全市档案宣传工作,增强全民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组织并指导档案学术研究活动,开展档案学会工作;承办中共吴江市委员会和吴江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2012年10月29日,吴江市档案局更名为苏州市吴江区档案局。至2014年底,吴江区档案局主要职能无变化。
中共吴江区(市、县)委、吴江区(市、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档案事业建设。国家对档案事业拨款量呈上升趋势,经费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1983~2014年共拨款7835.97万元。2014年,按档案馆内人数衡量平均每人占有经费由1996年的3.91万元提高到37.84万元;按照馆藏总数衡量平均每卷册占有经费由1996年的8元提高到41.5元。
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吴江档案事业管理职能部门自成立起就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养,采取思想政治教育、党风廉政教育以及以会代训、各种档案管理培训班、电大档案学专修班、档案人员初级岗位培训班等形式,以提高档案工作人员政治、业务素质。1983年,吴江县开始档案人员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对稳定档案干部队伍,鼓励档案工作者提高业务文化素质起到积极作用。至2014年底,吴江区(市、县)档案工作者通过专业培训、学习和工作实践,专职档案工作者中获档案专业管理员任职资格的有94人,获档案专业助理馆员任职资格的有167人,获档案专业馆员任职资格的有56人,获档案专业副研究馆员任职资格的有6人。
二
1959年6月1日,吴江县档案馆成立时,有库房5间,办公室及档案阅览室各1间,设施、设备都较简陋。至1976年,吴江县档案馆两次迁址。1985年,吴江县档案馆开始综合档案馆建设。1988年起,吴江综合档案馆开展定级升级工作。2003年1月,吴江市十三届一次人代会通过决议,将档案馆新馆建设列入吴江市人民政府2003年度重点实事工程。12月20日,中共吴江市委、吴江市人民政府举行档案馆新馆开工典礼,新馆地址在松陵镇中山南路。2006年4月底,新馆启用。5月29日,正式开馆。新档案馆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其中库房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设开放档案阅览室、电子档案阅档室、现行文件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展厅、检索工具集存、特色档案保管和计算机管理等有特色的工作平台。馆内设温湿度自动调控、“110”自动防盗报警、火灾自动报警、阅档监控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安装档案密集架2000立方米。针对党政信息网需要专线物理隔离的情况,添置交换机、光纤收发器等设备。根据标准,审核接收包括电脑、服务器、交换机、扫描仪、触摸屏、一体机、投影仪、音响设备、摄像机、照像机等大量技术设备。1988~2009年,吴江综合档案馆先后创建为江苏省二级档案馆、江苏省一级档案馆、江苏省特一级档案馆、市(县)国家二级档案馆、市(县)国家一级档案馆。
1986年起,各基层单位对档案工作做到“三纳入”“两不变”,即:把档案工作纳入单位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发展经济科技开发利用的长远规划,纳入三个文明建设的管理目标;工作任务再重档案工作的重要地位不变,工作难度再大抓紧抓好档案工作的决心不变。基层单位档案室(馆)硬、软件建设得到不断加强。1997年起,吴江市档案局为贯彻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档案工作“一二三工程”,即:每年建成1家档案管理达到国家二级水平的乡镇企业;每年建设2个镇机关综合档案、乡镇企业档案、村级档案和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达到一流水平的“窗口群”镇;每年在全市农村的3条“窗口带”中培育各具特色的档案管理典型,提高各个层次的档案业务管理水平。2000年,“窗口群”镇要求为镇机关档案管理达到江苏省二级以上水平,村级档案管理工作苏州市达标率40%以上,巩固乡镇企业档案管理水平,开展民资企业建档工作和巩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水平。1982~2014年,全区(市、县)共有445家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达到苏州市合格(优秀)标准,66家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达到苏州市三级标准,64家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达到苏州市二级标准,33家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达到苏州市一级标准;105家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达到江苏省合格(优秀)标准,416家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达到江苏省三级(一星级)标准,101家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达到江苏省二级(二星级)标准,96家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达到江苏省一级(三星级)标准,3家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达到江苏省特二级(四星级)标准,14家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达到江苏省特一级(五星级)标准,13家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达到国家企事业二级标准,7家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达到国家企事业一级标准。
三
1986年,吴江县邮电局、县公安局和县气象站档案室购置计算机对档案进行信息化处理。这是吴江境内最早一批应用现代化手段管理档案的基层单位。1992年,吴江市档案馆添置计算机1台,为档案检索电子化准备条件。1993年11月,吴江市档案馆开始将档案资料有计划地输入计算机贮存。1994年,吴江市档案馆应用PDE档案管理软件目录版。1999年,吴江市档案局要求所有档案进馆单位统一配置符合档案工作业务规范、档案管理软件基本要求的档案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并对原有用户档案软件进行升级。2002年,吴江市档案局制订《关于加强电子文件管理的意见》,规定实行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归档双轨制。2003年,吴江市被江苏省档案局确定为全省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和电子文件管理试点区。2004年,吴江市档案局局域网办公系统开通,基本实行电子政务工作。同时启动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和电子文件管理试点。2005年7月11日,吴江市档案局制订《吴江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计划(2005~2010年)》,对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全市档案信息网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信息化法制建设、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作了部署。2006年9月初,吴江市档案局联合新亿迪公司开始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安装调试。2007年,在全市推广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2009年3月12日,中共吴江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快建设以市档案馆为主体,以市城建档案馆、基层档案室为依托和基础的档案资源信息库,实现全市档案信息资源互补和共享”。2014年,吴江区档案局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步伐,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档案进行抢救性保护并及时电子化整理。至年底,全馆累计扫描文件、资料超过500万页,数字化率50%。
2002年9月25日,吴江市档案局成立吴江档案信息网站建设工作领导小组。12月,吴江市档案信息网正式开通运行。至2004年12月8日,吴江档案信息网共设《档案政务》《利用服务》等8个栏目,38个子栏目。2012年9月下旬,吴江市档案局着手“吴江通”地情网筹备工作。2013年1月初,吴江区档案局制订《“吴江通”地情网建设方案》。6月初,“吴江档案信息网”改版升级为“吴江通”地情网,并开通。“吴江通”地情网开设一级栏目10个、二级栏目169个,三级、四级栏目则根据需要灵活设计。共上网文字资源1200万字、图片资源10000张。主打栏目为区况概览、地情E库、史海纵横、现行文件、吴江名人、历史影像、网上展馆等。2014年12月24日,“吴江通”微信平台开通。是年,“吴江通”地情网调整版面,共开设《吴江名人》《吴江记忆》《丝绸之路》《地方志书》《吴江大事记》《吴江影像》等33个栏目,已上传1亿多文字,1万余张图片,市民点击量300多万人次。“吴江通”地情网获2014年度吴江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创优奖。
四
馆藏档案主要来源于吴江境内各级党委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民间及个人。在档案资源建设方面,一是对现行机构的档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定期接收,二是对撤销机构的档案经整理后及时接收。另外,通过征集、捐赠、购买、复制等方式,丰富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至2014年底,吴江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165个,共有220579卷、99078件;吴江区档案馆馆藏资料有内部资料、报刊、公开发行杂志、内部杂志、图书5大类,共22596册。其中,珍贵文书档案有“清末吴江县、震泽县筹备自治、户口调查和客民报垦执照”和“陈云致吴江县信三封”等。珍贵照片档案有“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李鹏视察吴江”。珍贵资料有“民国12年(1923)至民国16年的《吴江报》《新盛泽报》《新黎里报》”。可移动文物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的清田方单、民国初年的杨君谋纪念碑、现代沙孟海题字和民国年间的《新黎里报》《新华日报》、范钧画玉兰卷等12件。
档案馆(室)提供档案利用是档案馆(室)的基本职能,也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所在。1959年6月吴江县档案馆成立后,便开展档案的利用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档案工作被束缚在机关内部“保密特殊”“为我服务”的框子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江县档案馆解放思想,以档案馆工作为主体,档案室为基础,科技档案为重点,开展档案利用工作。1980年5月,国家档案局召开省以上档案工作会议,在会上强调档案馆的科学文化事业性质,提出档案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处理好利用与保密、利用工作与基础工作两个关系,并确定历史档案的开放范围和利用方法。20世纪90年代初,档案馆除提供档案阅览、出具证明,制发档案复制件外,还开展电话联系、函书、咨询服务,举办档案史料陈列、展览,编辑档案文件汇编、档案参考资料等多种服务方式,扩大服务渠道,提高档案利用率。至2014年,吴江档案利用经历了由封闭、半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的过程;服务对象也由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服务,扩大到面向社会,为一般群众服务;服务方式由等上门查档变为主动为社会各方面服务。1985~1995年,吴江市(县)档案馆共接待查档单位4147个,查档者7979人次,提供阅览档案67411卷次,资料3112册次。1996~2014年,吴江区(市)档案馆共接待利用档案者64740人次,利用档案171250卷次,资料4140册次。
五
1974年,吴江县档案馆开始汇编档案内部资料。1989年,吴江县档案馆始有编辑的档案资料公开出版。1974~2014年,吴江区(市、县)档案局(馆)共编印46种档案编研内部资料。1989~2014年,吴江区(市、县)档案局(馆)共有12种档案编研资料公开出版。1993年,吴江区(市)档案系统始有档案编研成果获奖。至2014年底,共有59项编研成果获奖,其中获全国奖的有11项,江苏省奖的有24项,苏州市奖的有24项。
1983年,吴江县档案工作者始有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1983~2014年,吴江区(市、县)档案工作者共有74篇论文在期刊上发表。1984年,吴江县档案工作者始有论文在上级举办的学术会议上交流。1984~2014年,吴江区(市、县)档案工作者共有78篇论文在全国、江苏省、苏州市档案(地方志)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
1986年6月16日,吴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17日,吴江县人民政府启动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9月29日,吴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地方志办公室)成立。在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中,吴江市(县)编纂和出版的志书有《吴江县志》和《盛泽镇志》《黎里镇志》《平望镇志》《震泽镇志》《南麻镇志》《七都镇志》《庙港镇志》《梅堰镇志》《北厍镇志》《横扇镇志》《菀坪镇志》《芦墟镇志》等12部镇志及《吴江县财税志》《吴江丝绸志》《吴江工会志》《吴江县水利志》《吴江市土地管理志》《吴江市血防志》《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志》等7部部门专业志。2006年9月4日,吴江市人民政府启动第二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在第二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中,吴江市编纂和出版的志书有《吴江市志(1986~2005)》和《同里镇志》《松陵镇志》《黎里镇志》3部镇志及《吴江卫生志》《吴江市方言志》《吴江市电力志》《吴江市军事志(内部版)》《吴江市旅游志》《吴江市法院志》《吴江市邮政志》《吴江市建设志》《吴江市粮食志》《吴江市教育志》《吴江市民政志》《吴江市劳动保障志》《吴江市环境保护志》《吴江市文化广播电视志》《吴江市体育志》《吴江市水利志》16部部门专业志。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还实施吴江旧志抢救保护工程。
1986年起,吴江县始编辑《吴江年鉴》,由吴江年鉴编辑部编纂,为32开本。《吴江年鉴》是一部综合性、资料性、编年性的工具书,主要记述上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吴江县和各镇(乡)的重大事件及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重要情况。1988年起,《吴江年鉴》由内部刊物改为由出版社公开出版。1990年起,《吴江年鉴》由吴江县档案局(馆)、吴江年鉴编辑部编纂。1995年起,《吴江年鉴》由吴江市人民政府主办、吴江市档案局(馆)、吴江年鉴编辑部编纂。1997年起,《吴江年鉴》改版为16开本,增设吴江市区域图,由吴江市人民政府、吴江市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2002年起,《吴江年鉴》由吴江市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保存《吴江年鉴》电子版底稿。2007年,《吴江年鉴》增设吴江市交通旅游图。2008年,以吴江市城区图代替吴江市交通旅游图。2009年起,《吴江年鉴》由吴江市人民政府主办、吴江市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增加索引。2013年起,《吴江年鉴》由吴江区人民政府主办、《吴江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吴江年鉴》的编纂,在每年年初以中共吴江区(县、市)委办公室、吴江区(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召开组稿会,下发组稿通知,并视实际情况不定期举办年鉴撰稿员业务培训。各撰稿单位接组稿通知后安排专人撰写本单位内容,经单位领导审核后,交由《吴江年鉴》编辑部编辑成书。至2014年,吴江区(市、县)共编纂、出版《吴江年鉴》29部。